亲外甥投奔曾国藩,中午吃饭时做一动作,曾国藩立马将其遣送回乡_湘军_一个人_成功
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,他不仅因其出色的军事才能而闻名,还在国家危难之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他组建的湘军,拥有强大的战斗力,并配备了西洋火炮,帮助清朝抵御太平天国的侵袭。作为两江总督及钦差大臣,他还积极推动洋务运动,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。
然而,提到曾国藩,很多人更为熟知的却是他那本影响深远的《曾国藩家书》、他的识人之术以及他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所扮演的精神偶像角色。曾国藩的成功无疑与他独到的用人之道密切相关。他非常擅长观察一个人的潜力与品性,不仅依靠经验与直觉判断,还毫不犹豫地摒弃那些亲疏远近的情感因素。即使是自己的外甥,如果他认为不合适,也会果断地将其送回家乡。
展开剩余86%曾国藩生于嘉庆年间的湖南长沙,家庭虽不富裕,但也过得相对宽裕。作为家中的长子,他从小便得到了祖父和父亲的悉心教导。5岁时开始启蒙,6岁便进入家塾学习。他并未辜负家庭的期望,在道光十二年就考中秀才,随后连连中举,最终通过科举进入仕途。
虽然曾国藩在进士考试上并未一帆风顺,考了两次才成功,但他的仕途却异常顺利。凭借才干和努力,他深得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青睐,也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。道光二十六年,他便升任内阁学士,加礼部侍郎,官运亨通。至道光三十年,曾国藩已经晋升为工部左侍郎,位列二品,十年内他七次升迁,成功连升十级,足见他政坛的顺风顺水。
咸丰年间,太平天国爆发,清朝政权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。尽管清政府调集了八旗军、绿营军等多方力量,依然无法有效遏制太平天国的扩张。为应对这一局面,清政府发出了奖励团练的命令,鼓励地方地主组织武装力量以抗敌。在这一背景下,曾国藩在湖南组织起了名为“湘勇”的地方军队,这支队伍最终被称为湘军。
湘军的指挥层大多出身书香门第,和曾国藩一样,他们崇尚程朱理学,强调学以致用。为了使湘军能够有效对抗太平军,湘军的领导者们自始至终都在考虑如何引入先进的西洋武器装备。为了筹集资金,曾国藩采取了出让功名、卖官鬻爵等办法,终于在咸丰四年建立起了拥有1.7万人、配备数百门西洋火炮的湘军。
此后,曾国藩发布了《讨粤匪檄》,亲自率领湘军出征,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战果。湘军不仅为清政府收复了失地,还成功攻陷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,为清朝政权立下赫赫战功。
然而,曾国藩的最大贡献之一,不仅仅是在军事上,他还在近代化改革上有着非凡的眼光。早在咸丰十年,他便提出要“师夷智以造炮制船”的观点,并在同治元年设立了内军械所,委托徐寿等人制造轮船,迈出了中国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的第一步。最终,这一尝试成功地制造出了中国的第一艘轮船——“黄鹄号”。
同治六年,曾国藩在江南制造总局设立了造船所,尝试制造舰船,意图借此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海军。然而,由于经费问题,这一计划未能顺利实施。总体而言,曾国藩不仅在政治与军事上成绩显著,他在军队武器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近代海军的起步上,也起到了推动作用。
曾国藩的军事思想深远影响了后世,黄兴、蔡锷、张之洞等人都深受其影响,并模仿其治军策略。在民国时期,蒋介石曾提出“效法曾胡”的口号,甚至毛泽东也认同曾国藩的“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”的观点,并将其精神融入了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”。曾国藩的治军思想,确实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然而,作为一位国家栋梁,曾国藩的识人之术同样令世人称赞。左宗棠便曾在《江忠烈公行状》中提到,曾国藩对江忠源的判断几乎是准确无误的。尽管江忠源当时有着赌徒与风流的恶习,许多人对他并不看好,但曾国藩却认为他必定能为国立下赫赫战功。果然,江忠源为国捐躯,死后被追赠为忠烈,这一事例也印证了曾国藩的慧眼识才。
此外,曾国藩在李鸿章创立淮军时,也展现出了卓越的识人能力。他曾建议李鸿章观察每个求职者的行为细节,通过他们的一举一动来判断其是否合适。某次,李鸿章与曾国藩一起悄悄观察一名候选人,发现他认真翻阅《史记》,而且沉稳内敛。曾国藩毫不犹豫地判断此人为可用之才,结果这个人就是后来为保卫台湾立下赫赫战功的刘铭传。
有些人误以为曾国藩通过“相面”来识人,但事实上,他注重的是一个人的气魄、精神和品性。他认为,一个人的端庄、谦逊、做事有始有终以及心怀济世之心,才是识别一个人的根本标准。曾国藩尤其关注人的眼神、言行举止。他相信一个人的眼睛能透露出内心的诚实与善恶,而举止与姿态则能表现一个人的品性和风度。
他还总结了一些识人诀窍,比如:观察一个人的气场、手掌、脚筋等细节,来判断他是否有领导力、决断力以及承受压力的能力。这些方法虽说有些偏重于细节观察,但在曾国藩的用人实践中,确实屡屡得到验证。
尽管曾国藩在识人和用人方面可谓极具智慧,但他依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,甚至因此害了自己的女儿。在曾国藩的早期生活中,他曾与袁芳瑛有着深厚的友谊,并且为维护两家名誉,将女儿曾纪静嫁给了袁芳瑛的儿子袁榆生。尽管曾国藩知道袁榆生品行不端,但仍为名声考虑,最终选择成全这桩婚姻。婚后,袁榆生沉溺于花天酒地,而曾国藩却因为自己的礼教观念,无力挽回这一悲剧。最终,曾纪静未能忍受丈夫的荒唐生活,年仅29岁便郁郁而终。这一悲剧不仅暴露了曾国藩过于固守礼教的思想局限,也为他的一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。
发布于:天津市